二、杨仪奉命除掉魏延?

如果有人说杨仪奉命除掉魏延,这个说法并不真实,自始终而言,诸葛亮没有下过这种命令。既然这样,那么诸葛亮留下的命令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在病危的时候,秘密地下了遗命,让长史杨仪、司马费祎以及护军姜维等人做了一些身后事的安排,当然包括如何退军的事情。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姜维需要作后军断后,姜维在其次。如果魏延不听从安排,那就不理睬他,大军按照计划开拔。

在诸葛亮的计划中,已经预见到魏延不听从安排,可是对于诸葛亮而言,这个是最好的安排。原因是魏延军事经验丰富,而且还是军中第二把手,如果让他断后,就有足够的能力对付极有可能背后突袭的司马懿。

但是,诸葛亮也预见到魏延极有可能不服从安排,因此只能采取妥协的方案,那就是任其自便,但是全军开拔回汉中。

因此从诸葛亮的命令中看不到任何要杨仪杀掉魏延的意思以及指示,那么杨仪杀掉魏延很显然就是违背了诸葛亮的初衷。

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没法调和杨仪和魏延之间的关系,在即将去世或者死去的时候,同样也无法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因此,诸葛亮只能说让全军开拔回到汉中,魏延想怎么办,随他吧。

在诸葛亮看来,魏延虽然脾气暴躁,和杨仪搞不好关系,但是怎么也不可能投敌,因此就让他自便而已。

然而,魏延的想法已经超过了诸葛亮的预料:

首先,他想取得全军的领导权。作为全军的第二号人物,魏延理所当然地认为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他就应该是第一号人物,并且领导全军。因此对于全军回汉中这个事情非常的抵制。

抵制回汉中自然就是抵制诸葛亮的遗命,这个做法必然遭到全军的反对,从而处于极端不利的态势。

是否能够取得全军的领导权不是魏延所想当就能够当的,而是必须获得诸葛亮的认可以及皇帝刘禅最后的认定,这才是合法的,才能够获得全军的承认。

不然,单靠内部争斗是无法取得全军领导权的。

其次,他错误地估计了同僚。魏延性矜高,其他人都避让他,唯独杨仪不避让他,因此他以为其他人都服从他而唯独杨仪不服从。这是一个错觉,因为其他人避让他不是服气他而是惹不起他,躲着他,因此在关键时刻并没有表现出支持他。

比如,费祎跑去套他的话,结果魏延信以为真,最后才发现费祎并不是和站在一条线上,等到后悔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只能铤而走险。

等到魏延违背诸葛亮的遗命,烧掉栈道,和杨仪发生矛盾的时候,身边的人却逃得无影无踪,只有少数几个人而已。

魏延一向自大,错误的估计了自已,错误的估计了同僚的恶果。

最后,不惜出兵和全军为敌。魏延感觉受到侮辱,立即做出了最错误的决定,烧掉栈道,跑到前面去堵截全军。魏延这么做有两个危害:

第一个危害就是把全军置于危险的状态。前面的栈道被烧毁,后面有司马懿的军队。如果司马懿倾力攻击蜀汉军,在前面栈道被烧毁,后面追兵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全军覆没。在这个情况下,全军的舆论导向全部倾向杨仪,而不是魏延。

第二个危害就是率军弃后军不顾而跑到前面去堵截。魏延的职责是断后,现在不顾后军安危而跑去前面堵截,将个人恩怨置于全军安危之上,这种不顾全局的行为,必然引来全军的反对。

因此,《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连麾下的士卒也知道道理不站在魏延这边,谁还肯卖命呢?结果就是一哄而散,身边只有寥寥数人了。

可见,魏延之死固然有诸葛亮安排不当,没有调和好他和杨仪之间的关系,可是更为重要的是魏延自身的缘故导致的,没有大局观,狭隘自私,从而导致身败名裂。

但是,也可以看出,魏延并非杨仪奉命而杀,而是俩人争夺权力的结果。

三、杨仪为何自杀呢?

杨仪杀掉了魏延,以为功绩很大,可以得到丰厚的封赏,可是最后也只是得了一个中军师,麾下连一个部属也没有,连以前都不如,显然是变相的把他闲置起来。那么杨仪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呢?这个和杨仪自身的性格以及诸葛亮的安排有关。

首先,杨仪自身性格狭隘。魏延性格高傲不能容人,其实杨仪也是如此。在当尚书的时候就和身为尚书令的刘巴不合。刘巴可是刘备非常看重的人,并且是杨仪的上司,可是杨仪居然和刘巴发生冲突,这事还惊动了刘备,而刘备处理的方式就是将杨仪调开,而没有贬斥杨仪,可见刘备还是非常看重杨仪。

等到杨仪在诸葛亮麾下做事的时候,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可是即使如此,杨仪取依然不能容人,自以为资历和能力高于他人,从而导致他人对他避之不及。

其次,诸葛亮的安排没有杨仪的位置。由于杨仪狭隘的性格,从而让诸葛亮认为杨仪不适合主政,因此在向刘禅推荐名单的时候没有杨仪,而是蒋琬以及费祎。

正是如此,刘禅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并没有给予杨仪太多的封赏。

最后,杨仪滥杀无辜。《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后来的事情比较清楚了,也就是魏延原本就没有打算投降曹魏,不然他也不会跑到汉中去了。如果打算投降,就应该直接跑去曹魏了。但是,魏延跑去汉中,可见杨仪宣称的魏延造反投降曹魏的事情并不成立。

也就是说,魏延起兵只是和杨仪之间的私人矛盾而已,并无反叛的事情。可是,杨仪却私自斩杀魏延,并且灭其三族。一方面有私杀大将的嫌疑,另外一个方面也有滥杀无辜,公报私仇的意图。

正是这个情况下,全军回朝后,杨仪并没有得到封赏,反而给了一个闲职,闲置起来。

然而,被闲置起来的杨仪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大放厥词,蛊惑人心,发泄内心的不满。杨仪的言行被费祎报给了朝廷,从而受到了严厉的处置。《三国志·杨仪传》记载:

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杨仪被废黜后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因此收到进一步的惩处,而杨仪受不过而自杀。

杨仪之死有两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由于不满朝廷对他的待遇,并且扬言昔日就应该率军投降曹魏,因此被迁徙到汉嘉郡居住,这个是变相的贬斥。

第二个过程,由于不满朝廷的处置,杨仪更是义愤填膺,上朝廷写了一份更加言辞激烈的奏章,从而激怒了朝廷,因此被下狱。

杨仪觉得受辱,就自杀以明志。

可见,杨仪之死完全是自身性格导致的。

四、总结。

杨仪杀魏延并非奉了谁的命令,而是和魏延之间的私人恩怨导致的。俩人不顾大局,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公报私仇,动用公器报私人仇怨,导致魏延被杀,而杨仪居功自傲,不思己过,反而变本加厉,最后死于迁徙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