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学写汉俳的这一两年间,引起不少同道的关注;《空谷做么响——汉俳里的塔影榕荫》出版后,更不断有素未谋面的文友通过留言问及汉俳的一些相关。

当初我是通过网络搜索资料来做参考的,所以我建议他们也可以这样做。但在百度或谷歌之后,贤友们又都回过头来再次要求我谈一谈汉俳和汉俳创作。按他们的说法就是,目前能找到的资料并不全面,可借鉴的也不多,相比之下他们对我似乎更信任些——“毕竟你有实践经验嘛”“你写的汉俳味道很对”——瞧瞧,都是些千年的狐狸——不过贤友们“设套”调侃的腔调底下,确实有着真切的诉求,若藏着掖着端着,怕是真的矫情了。

山外关山几万重。并非我对汉俳有多么了解,实在是文坛高士们无暇他顾——有几位绝句律诗做得好的前辈,之前从没接触过汉俳,只听我简单一说,一夜间便吟得十数首,平仄押韵莫不合辙,情趣意境逸思飞升。

以往也并不是没有人谈汉俳,关于汉俳的历史,关于汉俳的发展,关于汉俳的格律......都有先行者做过不少的论述。

所以,我诚惶诚恐,谨将自己对汉俳的一些粗浅认识,以及若干思考和看法,来与诸君分享。

我将很简略地讲述我所认知的汉俳,也许会省略依据和推论,直接给出结论或判断——这样的方式确实很“汉俳”——而且必须郑重声明的是,接下来的所有的表述,仅代表我个人的意见,而且在理论层面,或流于浅薄,或不够完整,或未成体系。

倘有贻笑大方之处,就请一哂而过吧。

一、什么是汉俳

汉俳是以汉语言吟咏和创作的“五七五”句式的三句十七字诗歌形式。

(一)汉俳的硬指标:由十七个汉字组成,分三句,首句五个字,次句七个字,末句五个字。

(二)汉俳的软指标:符合诗歌的特点。何谓诗歌?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二、汉俳的起源

汉俳源自日本俳句,日本俳句又源自中国古代诗词尤其是五言绝句。日本著名俳人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源于汉诗绝句之故。”

日本俳句源自唐诗宋词,经过日本诗人的不断改良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其最大特点是句式极简而意象丰富。俳句全诗只有十七个音节,诗分三行,每行各有五、七、五个音节,因其字数极少,俳人在创作时,更能专注于将内心的玄思妙想与自然的微光绮景相和应,于刹那间定格永恒,浑然天成,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自20世纪初叶“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便陆续有文学大家将日本俳句翻译成中文,周作人、郭沫若、俞平伯、汪静之、冰心等都曾尝试以俳句的形式用汉语来写新诗,不过均是偶尔为之,相对散乱。

1980年5月30日,“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到访北京。日本诗人送来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正冈子规等古代俳人的诗集,两国诗人相聚一堂,赵朴初先生诗兴勃发,参照日本俳句形式和特点,依照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平仄韵律,将五、七、五日语音节,易为五、七、五中国汉字,即兴赋诗三首。其中一首诗云:“绿阴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于诗中首现“汉俳”两字,一锤定音,从此,中国文学瑰丽的百花园中,蓦然绽放出“汉俳”这一枝雅致的花儿。

著名诗人林林在《从汉诗到汉俳》一文中写到:“如果说汉诗是老祖宗,汉俳有点像外孙了,因为汉俳有外亲的血缘。” 对汉俳的起源,说得很是形象。

三、汉俳的分类

汉俳分为自由体汉俳和格律汉俳。

(一)自由体汉俳

自由体汉俳无平仄和押韵的规定,只要符合575句式即可,可使用白话文创作。我把自由体汉俳分为入门自由体汉俳和高阶自由体汉俳。

1、入门自由体汉俳,旨在鼓励所有人都来尝试体验,所谓“人人皆可写汉俳”,逐步培养大家对汉俳创作、阅读和吟诵的兴趣。

2、高阶自由体汉俳,是在熟悉和掌握汉俳格律的基础上,为意境超然故,为义理奥妙故,不再拘泥于格律的限制,令意境的营造和义理的阐发更加舒畅自然。

(二)格律汉俳

目前我的创作以格律汉俳为主。以下汉俳的格律规则,是总结赵朴初先生及其他汉俳创作先行者的理论成果,结合个人的实践体会整理而成。

1.格律汉俳的用韵

(1)格律汉俳必须押韵,一韵到底,也可一、三句或二、三句押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

(2)观当今诗词界,以何种韵表作为用韵依据往往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汉俳是1980年创立的新的诗歌形式,无需背负历史包袱,为普及故,为与时俱进故,我主张汉俳应依以普通话读音为依据的《中华新韵》入韵。

(3)不排斥《平水韵》等旧韵,亦鼓励尝试粤方言、客家方言或其他汉语方言发音入韵。

2.格律汉俳的六种格律

以下列举常见的六种汉俳的格律,是参考近体诗的格律定规。三句十七字,却有六种格律变化,对比法度严谨的律诗,汉俳格律对创作的限制已经微乎其微了,而且并不需要考虑“对”和“粘”等律诗的规矩。

(1)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2)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3)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4)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5)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6)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3、格律汉俳不以律害意

(1)即使汉俳格律的要求已经非常宽泛,我仍然态度明确:“不以律害意”。“不以律害意”的核心是,若因阐发诗意故,以上格律规则皆可破。因为,在我的认知中,“意境”“神韵”“思想”“妙谛”是汉俳的灵魂,是始终要放在第一位的。

(2)格律规则虽可破,但毕竟汉俳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其节奏感和音乐性仍须在每一句中有所体现,需要尽可能注意字词的平仄排列引致诗句气息长短轻重的变化,避免“尾三连平”、“孤平”等近体诗大忌,令汉俳读来抑扬顿挫,有张有驰,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诵。

4、格律汉俳应自然使用季语

(1)“季语”是表示季节的词,如:“燕”之于春,“莲”之于夏,“枫”之于秋,“雪”之于冬,季语在日本俳句中必不可少,在汉俳中不作特别要求。

(2)基于汉俳的题材选择及叙事特点,创作时常可自然而然地带出“季语”。

四、汉俳的特点

(一)凝炼明快

汉俳三句十七字,比近体诗中的五绝少一句少三个字。词牌中虽有数字更少的《竹枝》和《十六字令》,但《竹枝》两句七言,终究少了些诗词的波折回旋;《十六字令》比汉俳少一字却多了一句,又不及汉俳的利落明快。汉俳长短不一的三句,打破了四六八句对称平衡的同时又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直截了当而意在言外,意犹未尽却直指人心,颇见禅宗的棒喝截流之风。

(二)入细入微

汉俳具有日本俳句的特点,有意识地避开了复杂叙事和宏大的场景,从细微处着眼,它仅仅是撷取森林里的一片树叶,捡拾荒漠中的一粒石子,捧起江河中的一掬清水。它有趣、轻盈、巧妙,富有画面感,并不太需要起承转合,凸显了传统诗词之外的另一种审美情趣。

(三)雅俗一体

汉俳兼具日本俳句和中国近体诗和近现代诗歌的特点,既可以白话文写作,也可以文言文写作。汉俳着眼于日常生活,但又最能于平俗之中见奇趣,最宜阐发幽情,自带一种雅致禅寂。在纷繁中自得清净,在庸碌中觅见生趣,俗中见雅,雅俗不二。

五、汉俳的评价标准

很多人问我什么样的作品算是好的汉俳?我基本没办法回答。能做到洞察微观,跳脱常规,奇巧入胜......都是好的汉俳作品。

汉俳是一片叶子,它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那片叶子,它是“一叶知秋至”的那片叶子。

汉俳是一粒沙子,它不是“吹尽狂沙始见金”的那粒沙子,它是“一沙一世界”的那粒沙子。

汉俳是一滴水珠,它不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那滴水珠,它是“融入大海永不干涸”的那滴水珠。

六、汉俳与日本俳句的现状

(一)日本俳句诞生至今有400多年历史,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代日本的各类型俳句大会,参与者众多,每年都能征集几十万首俳句作品,日本各大报纸都设有俳句专栏,在日本动漫、电影等文艺作品中也不乏俳句的踪影,可以说俳句是融入日本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的最活跃文体。

汉俳自1980年赵朴初正式确立体裁,至今不到40年,虽然有赵朴老、林林、林岫等老一辈汉俳诗人的努力,使汉俳一度呈现兴盛的发展势头,中国汉俳协会亦于2005年3月23日成立,但我个人认为,论当下汉俳在中国文学界的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汉俳的创作和欣赏只存在于少数文人圈子之中,缺乏群众基础。

(二)日本俳坛名家辈出,佳作不断,极简极美,富于生活气息,已经形成自己的审美特点并为世界各国诗坛所认可,风行于西方世界,首任欧洲理事会主席赫尔曼·范龙佩便自称“酷爱日本俳句”,甚至还出版了一本俳句集。

汉俳虽然也不乏精品佳作,但作品的数量和整体水准,就目前而言,远在日本俳句之下。一些汉俳作者并没有领会汉俳这一诗歌形式的美学精髓,以求稳、求全、求大的思维方式来创作汉俳,甚至出现政治化和口号化的倾向,所创作的汉俳格调自然不高,缺少“俳味”。

七、汉俳与六榕寺

《空谷做么响》第一次将汉俳诗歌形式与摄影艺术形式相结合,系统展示六榕寺的人文历史与当下。这一尝试,标志着“汉俳”这一由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创立的诗歌形式,在与赵朴初先生颇有渊源的广州市六榕寺落地生根、继承发展。

看似是一个偶然,实则是一个必然。六榕寺素有“文禅互动”的传统,方丈法量上人更致力于探索新时代“佛教中国化”方向在六榕寺的具体实践,而汉俳既有出尘脱俗跳跃奇巧的美学意象,又有直指人心当下彻悟的禅宗风骨,与六榕寺的风格特点丝丝入扣,实乃天作之合。

当下,读汉俳、写汉俳已经在六榕寺僧俗大众之中渐成风气,法量上人自己就常常创作汉俳法语教化众生,也带动和吸引了一批文人学者齐来参与。“汉俳”将很有可能成为六榕寺又一个独有的佛教文化符号,南方日报出版社谭庭浩副社长在《空谷做么响》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中谈到:“这让我不禁想起岭南明末清初的诗僧群‘海云诗派’,那是天然禅师和他的弟子,以及屈大均、陈恭尹等文士诗词唱和所形成的文学流派。我想,如今汉俳与六榕结合,虽然只是开源,一旦继续导流,发扬光大,将来或者也会有‘六榕俳林’的佳话。”

想要成就一件事情,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众缘和合,需要循序渐进。即使抛开学者提出的“六榕俳林”不谈,既然汉俳的起源和最新的发展动态,都与佛教和佛教寺院有着密切的关联,就不妨走得更远一些,让汉俳扎根于六榕的同时,又要让汉俳从六榕出发,让更多的寺院、法师、居士、文人参与其中。

同时,在以佛教为题材的汉俳创作中,可以有更多元的尝试,比如继续探索用汉俳来阐述佛教的义理,比如尝试将佛教故事或禅宗公案改写成汉俳,比如在整理挖掘“文字禅”兴衰历史的基础上研究汉俳和文字禅修之间的结合,等等。

八、如何学写汉俳

(一)泛读经典日本俳句

汉俳这一诗歌形式,有人一接触就很喜欢,也有些朋友对只有三句而且长短不一的汉俳并不很接纳,他们习惯于结构稳当叙事完整的律诗绝句的风格,先不说创作汉俳,就是阅读欣赏都会有一定抵触,这完全可以理解。所以,学写汉俳,还真绕不开日本俳句。有意学习写作汉俳者,可先将著名日本俳人如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正冈子规等的代表作粗略读一遍,能读懂,能接受,觉得喜欢,才接着下去,否则,就算了。

(二)多读中国唐代的五言绝句,特别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中领会萧散、空灵、恬淡、安逸、寂灭。

(三)及早开始,长期坚持。付诸行动并持之以恒,多分享、多交流。

(四)汉俳的几种创作方向

1.日本俳句式。以日本文化的“物哀、幽玄、侘寂”为特点,讲究对事物细微的刻画,或引而不发,以不对称、不完整为美。

2.唐诗宋词式。以典型的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和评价标准为标准。可以自己原创,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改为汉俳,另铸佳句。

3.叙事日记式。以大白话和口语化的形式,以每日一俳方式纪录自己的日常。

4.禅思哲理式。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偶得灵感入诗,将大道化于汉俳文字之中。

九、汉俳的前景

对于汉俳的未来,我很乐观,汉俳或将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诗歌形式之一,因为它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如此契合。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更多的人认识汉俳、欣赏汉俳,使汉俳与我们的生活有更紧密的联系,倘能如此,汉俳的天地将无限宽广。

(一)汉俳的根源在中国,受日本民族文化的浸润而回流,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活化石。兼具本土化和国际性,有着其他诗体所不具备的特性和发展空间。

(二)汉俳有一定的格律要求,与近体诗一脉相承,可以从汉俳着手进一步深入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汉俳在平仄用韵上比较宽松,三句十七字的小容量,简单明快,很适合身处现代社会快节奏中的人群写作和阅读。连接传统与现代,是汉俳的另一优势。

(三)汉俳秉承日本俳句的特点,专注捕捉人们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大气磅礴的文体,汉俳将与擅于浓墨重彩的文体形成互补,汉俳就如同庖丁手中的小刀,在解构微观世界和阐释甚深微妙中游刃有余。

(四)汉俳虽小,用于记事、抒情、状物、明理均通达无碍,参考日本俳句的发展可以看出,日本俳句与匠人精神,与茶道、琴道、香道,与冥想、禅定,等等,都有着天然亲近的基因,而脱胎于日本俳句的汉俳也将顺理成章地与我们的精致生活无限融合,并呈现强大的生命力。

(五)汉俳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的结合将产生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并可以进一步提升普及率和影响力。《空谷做么响》就是汉俳与摄影、散文结合的一次尝试,而汉俳与微视频的结合,汉俳与书画艺术的结合,汉俳与民宿美学的结合等等,将会碰撞出更多可能,而每日一俳、一俳一图也将使汉俳日常化、平民化,使汉俳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我甚至认为,如果能有效解决汉俳的“群众基础”和“贴近生活”这两大问题,那么,到2020年5月30日,也就是汉俳创立40周年的时候,汉俳将在数量和质量上大幅缩小与日本俳句的差距,并形成汉俳完整独立的审美标准和评价体系。

最后,回归到我想表达的主题:大家都来写汉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趣些。

王 导

2018年8月13日

于广州市六榕寺

广告:《空谷做么响——汉俳里的塔影榕荫》,定价48元,全国新华书店经销,京东、当当、亚马逊有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