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18-35岁的年轻群体(1990-2007年生人)已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作为深度浸润于数字技术的“原住民”,他们的消费行为、社交模式与职场策略呈现出“价值觉醒”特征:既追求性价比的理性决策,又为情绪价值与圈层认同付费;既通过“搭子社交”重构人际关系,又以AI工具赋能职业发展。海惟智库《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洞察报告》基于全国性调研与消费心理学视角,揭示这一群体的生存智慧与市场机遇。
一、消费升级的双重逻辑:从“性价比”到“心价比”的跃迁
1.1 理性消费主导下的“断层式”决策
调研显示,70%的年轻人将性价比视为消费首要考量,但60.7%同时关注质价比,形成“价格敏感+品质苛求”的复合型消费观。例如,家居行业通过“靶向质价比”策略精准匹配需求:志邦家居依托大数据分析细分市场,林氏家居则通过供应链升级实现原材料与价格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低价已无法满足需求。年轻消费者会为潮玩、盲盒等兴趣品类支付溢价,却在日用品上极致比价。这种“断层式理性”反映了其对功能与情感价值的差异化权重。以泡泡玛特为例,其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06.9%,而《哪吒2》联名盲盒单月销售额达9200万元,占线上销量的24.5%,印证了情绪经济的爆发力。
1.2 情绪价值:消费决策的隐性引擎
57.1%的消费者愿为情绪价值买单,42.8%受社交属性驱动。例如,瑞幸与《黑神话:悟空》联名的“腾云美式”首日销量破10万杯,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0亿;四川黑水县“孤独咖啡馆”等小众景点因提供沉浸式体验而走红。这类消费的本质是通过商品完成自我表达与圈层身份建构。
数据进一步显示,悦己消费占比近200%,涵盖兴趣消费(57.1%)、虚拟充值(30.5%)及宠物经济(复购率65%)。全球虚拟物品交易市场规模达742.5亿元(智研咨询2023),而宠物智能用品销售额增长43%,凸显年轻群体对情感寄托的强烈需求。
二、社交重构:轻量化陪伴与圈层经济崛起
2.1 “搭子社交”与半熟关系的边界感
超80%的年轻人参与剧本杀、露营等“搭子社交”,通过兴趣快速建立轻量化连接,同时保持人际边界。康师傅果汁饮品推出综艺《吃货达人打卡吧》,SoulAPP上线“找搭子”功能,均瞄准这一需求。线下场景分化的同时,元宇宙社交初现潜力,如Decentraland平台已支持虚拟婚礼等场景,但受限于技术成熟度,渗透率仅6%。
2.2 圈层消费:从二次元到国潮的文化势能转化
圈层经济中,二次元(40.8%)、潮玩(35.4%)和国潮(30.5%)构成主力。谷子经济(周边商品)2024年规模达1689亿元,泡泡玛特《魔卡少女樱》系列溢价数百倍;家居品牌如林氏推出“国潮真可椅G500”,将汉服元素融入设计,冠珠瓷砖“华脉”系列则通过传统文化IP实现差异化竞争。
明星经济渗透率达35.1%,粉丝通过购买代言产品强化社群归属。例如双11期间明星同款销量激增,反映出圈层消费的社交货币属性。
三、职场进化:AI赋能与“有限反抗”策略
3.1 新兴职业与副业刚需
40.2%的年轻人选择传统岗位,但自由职业(如AI工程师、情感陪伴师)占比过半。副业收入中,技能变现(如闲鱼平台日均交易额超千万)、投资理财成为主流。《2025中国技能经济白皮书》显示,71%从业者通过技能复用实现收入翻倍。
3.2 AI工具重塑效率革命
48.6%的职场人每日多次使用AI,85.2%用于文本生成,57.3%用于数据分析。爱奇艺通过AI提升广告ROI超50%,前程无忧报告称95后更倾向将AI视为“效率外挂”。技术迭代推动年轻人以工具对抗内卷,重构职业主权。
以上就是关于2025年中国年轻消费群体的分析。他们以“价值觉醒”重构市场逻辑:消费上追求性价比与心价比的平衡,社交中通过圈层文化构建身份认同,职场内借助技术工具实现效率跃迁。未来,品牌需精准捕捉个性化需求,将文化势能转化为产品溢价,方能在年轻主导的市场中持续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