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标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设计的定义。

到底什么是设计?介于从了解设计到学习至今,没有任何一个令我完全认同的定义,我只得自己去试着总结,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我仍然坚持认为“设计”这一概念的外延应与内涵一样,应随着社会的进步继续扩大,其含义也理应更广。设计”的“格局”本来就该“大”,与其后期再叫大“设计”,不如从现在开始,正本清源,淘汰那些过度营销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伪细分概念(如“出行方式设计师”“生活方式设计师”....)将“设计”这一概念去伪存真,干干净净地记在脑子里)以下是我认为的较为理想的“设计”定义:设计是人类特有的,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开展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解析:

人类特有的决定了,只有用大脑思考的自然人,才能“设计”,否则不能将其称之为“设计”。(不要问为什么,问了我就得解释:因为我是人类,因为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是被“人类”“设计”出来的。)为达到某一目的,这意味着任何设计都必须有针对性,否则不能被称之为“设计”,摸索、尝试、yy、涂鸦、乱搞、随你怎么称呼,只要没有针对性就不能被称之为“设计”。创造性,意味着它一定是相对新颖的、独特的,否则不能被称之为“设计”活动,则意味着其包含思维活动、实践活动两个部分,否则不能被称之为“设计”。由定义可知,如果某一设计的目的达到了,从事其设计的初衷/条件也就没有了。(在残酷现实与客观规律面前,设计师必须比任何人都要清醒的意识到:结果谁都在乎,但设计就是要强调过程!)

当然,这里对“设计”的定义是广义的,以下探讨的内容也是如此。

成本意识社会的进步,本质上是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技术的进步,本质上是设计能力的进步,无论什么产品,其基本构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产技术。

当然,产品的最终落地,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成本。

可以说,除了技术,成本决定了一个产品的全部。

在资源分配不均,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规律就会发挥作用——想要改变就要付出。

但付出就意味着投资、风险、代价、牺牲...

因此,现实情况下,绝大部分的人造物都将被成本严格控制。

是不是专业设计师,只需考察其有没有成本意识。

(注意,这里之所以没有提及审美或美学,不是因为其不重要,而是因为这里是普象,我便默认大部分设计师应该是知道“拥有符合大众的审美”是成为设计师的必要前提这一点的)

没有成本意识的设计师是不合格。

天马行空的想象当然不能在一开始便被成本束缚,但若仅仅是一个小小的 外观草图就让几个设计师(甚至高薪聘请的编外设计师)画了10天半个月、几百上千张纸、数次评审都定不下来的话,那我不得不质疑这位项目领导者的能力及其背后的真实动机了(如果这都不算浪费?我不知道怎样才算)

合格的设计师,能在预算/预期内将产品落地。

良好的设计师,不仅能在预算内将产品落地,还能为产品节约成本/增强产品力(优化性/功能或提高美感)

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能在预算内将产品落地、善于节约成本/增强性能,还能为产品的日后维护考虑,增强维护/维修便利性。

顶级的设计师,不仅能作到以上几点,还能将成本意识贯穿产品全部寿命周期(从产品的立项到产品的二手市场、报废回收、以旧换新等)

当然,对于有理想有追求的设计师而言,顶级并不是终点,完美才是,当然,对于凡人,这一点想想即可,如果说在顶级和完美之间有一个级别的话,那么它一定不是卓越,而是责任。

有责任、有格局的设计师,作到顶级只是合格与入门,真正的挑战是如何确定一个设计目标,传播一种理念,树立一个目标,帮助一个家庭,拯救一个生命,唤醒一个童心,描绘一个愿景...(可惜,全球范围内,如此有责任、有格局的设计师,一只手也能屈指可数。但幸运的是,我此时就在享受着ta的设计所带来的和平与安定...)

“设计”为什么重要?一个产品的成本,在设计初期就已经能被评估了。根据一家权威机构对其所选的高新企业的统计表明,产品的研发、制造、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成本的比重如下:研发成本占55%、制造成本占16%、管理成本占8%、销售成本占15%、售后服务成本占6%。

可以说,如果想在资源有限,四处受阻的现实情况下,达到目的,做些实事,就得学会控制成本。

如何控制成本?

学设计!

为达到个人或企业的生存、经营目的,微观或宏观的成本管理都显得至关重要。

若是以控制成本为目的,设计能更好的优化流程,为公司节约成本。

若是以创收省钱为目的,设计能更好的开支节流,为你省钱、省时、省力(精力、体力)

这还只是“设计”为了节约成本的部分价值。

如果开支节流得以让你的财富增长,资源更多,那么,还有什么是它做不到的呢?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有人生目标,想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增强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否则你真的不需要懂设计,更不用会设计。

当然,“懂”与“会”之间的巨大鸿沟,则需要我们用实践得到的反馈加以填补,虽然这一过程充满艰辛,甚至是痛苦,但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发展的规律,向上是需要做功的。

有没有可能减少这一过程中的痛苦呢?

很遗憾,没有,

有没有更快的捷径呢?

还真有,“学习-实践-复盘”这套逻辑链条就是被无数人验证过的最佳“设计”(下期内容有了XD)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设计”为什么重要】的一些感悟。

END

写在最后

经过几年的黑暗与沉淀,我想我已经有足够的能力站出来并帮助更多有志成为设计师的同学们了。其实这么做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复盘自己的感悟与认知,顺便在普象这里做个独家分享而已。不出意外,未来会继续选择这里来分享有更多的、免费的关于“设计”的内容,如果喜欢,欢迎关注!

我们下次再见~